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在血管外科领域,我们常说,‘血管有多长,生命有多长’。血管作为维系生命长度的关键养分通道,其健康程度直接关联寿命长短。其中,为大脑供血的血管更尤为重要。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一旦这些血管出现问题,将对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陈忠在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名医》世界卒中日特别策划节目时表示,血管的慢性病变,核心诱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它引发的血管慢性狭窄与阻塞,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等重要脏器疾病的罪魁祸首。

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我国卒中发病率为246.8/10万,40岁以上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高达2.19%。这意味着在40岁以上人群中,每45个人中就有1人罹患过卒中。
被问及引发脑卒中的诱因,陈忠表示,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颈动脉狭窄是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的管腔狭窄性病变,该病变可引发脑血流灌注不足或栓塞,是导致脑卒中及的重要病因。如同交通要道开始出现“堵车”的现象, 而造成这种“堵车”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叫做“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即脂质等物质在血管内壁沉积、硬化,最终形成斑块,使血管通路变得越来越窄。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全身性改变,一旦身体某处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往往预示着其他部位的血管也可能存在类似情况。”陈忠介绍,比如心脏的冠状动脉出现问题时,颈动脉可能也已受到影响。这种病变往往不会只局限在单一部位,区别仅在于出现时间有先后差异而已。
陈忠称,颈动脉狭窄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指既往6个月内发生如下一种或几种症状的情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过性黑蒙,指突发性视力丧失,时间持续几秒至数小时不等,这是颈动脉狭窄的特征性症状;由患侧颅内血管导致的轻度脑卒中、非致残性脑卒中。
“与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相比,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也同样不容忽视。”陈忠提醒,后一类患者往往在早期没有什么症状,偶尔可能会有突然出现的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短暂性失明,或者舌头不听使唤无法讲话之类的症状。大部分患者在数分钟内即可恢复,因此容易忽视。但无论是轻微或严重,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可能面临危险。
中国颈动脉狭窄治疗迈入微创新时代
“颈动脉的狭窄性病变可通过超声检查等查出,对于6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要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陈忠介绍,此外,以下几类人群如出现上述提及的相关症状,也应尽早做颈动脉超声检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吸烟者、酗酒者;肥胖者(BMI≥28);冠心病、脑卒中患者;有家族血管病史者。
近年来,颈动脉慢性粥样硬化狭窄性疾病治疗策略随技术进步不断发展。目前,主要治疗方式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TCAR)以及药物治疗。对于狭窄到一定程度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及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需积极手术干预,CEA仍是金标准;CAS适用于高危患者;TCAR兼具低卒中风险与微创优势。
“TCAR技术通过颈部小切口直接穿刺颈动脉进入,而非股动脉,结合颈动脉支架术和反向流动脑保护技术,通过在手术过程中改变血液流动方向,有效减少血管内斑块进入大脑的风险,从而大幅降低传统手术方法可能导致的脑栓塞风险。”陈忠说,由于切口较小,TCAR手术也使得患者术后的恢复期更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
陈忠表示,到了一定年龄,动脉粥样硬化几乎无人能完全规避。目前,它的确切病因仍是未攻克的世界难题,尚未找到根本答案,但随着年龄增长,比如55岁或60岁以上,动脉粥样硬化所带来的影响往往会逐渐显现。
“因此,这个年龄及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定期体检,尤其要关注血管健康,这样才能尽早发现潜在问题。比如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弹性是否下降、有无不稳定斑块形成。”陈忠说,一旦发现这些问题,要尽早通过药物干预,必要时结合手术治疗等手段,能有效预防病情进展,避免发展到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脑卒中。
股票配资网址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