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迎来四十周年院庆。四十载春华秋实,北大光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应运而生,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成长与蜕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这四十年,是北大光华不断迈进的四十年。以厉以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光华人留下的教育理念,历经岁月的沉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光华人。
为庆祝这一重要时刻,学院将围绕光华40周年推出系列回顾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每一位讲述者都将带领我们回溯光华的过往岁月,重温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关键的发展节点,以及他们在光华的亲身经历与深刻感悟。他们将分享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探索与突破,讲述如何以智慧和汗水为光华的学术大厦添砖加瓦;他们也会畅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点滴故事,展现光华如何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及商界领袖……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笔触,走进光华的四十年,感受学院深厚的底蕴、蓬勃的活力与不变的初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顾往昔,展望未来,共同见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迈向新征程的坚定步伐。

亲历会计学科跨越式发展,
我与光华的25年
陆正飞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会计系教授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光华管理学院迎来四十周年华诞,我也与学院相伴走过了25年时光。我是1999年11月加入光华管理学院的,那时候光华还是全国重点大学中师资规模最小的商学院,光华的会计学科也还没有博士点。而如今,无论是光华管理学院还是光华会计学科的发展都已经走在了全国最前列。
能够加入光华无疑是幸运的,这里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广阔的成长平台,为我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加入光华也是幸福的,光华的文化氛围特别温暖友善,同事们也都特别友爱,厉以宁老师、曹凤岐老师等老一辈院领导对我们这些中青年教师更是关怀备至。
就我个人的学术发展来说,来到光华后我受到的更多是激励与鞭策。得益于光华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我的同事们都特别积极进取,大家工作极其努力,在追求学术、组织教学、在行政服务上,各个方面都堪称完美。周围人都在努力追求完美,在这种催人奋进的组织中,我也不敢偷懒,不能懈怠。如果因为我个人的懈怠导致在进步的路上掉队了,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会给整个学院拖后腿。在这种氛围下,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鞭策着我在追求更大进步的路上努力前行。
成为全国第一批MPAcc培养院校
刚刚谈到1999年的时候,光华的会计学科还没有博士点。来到光华之前,我在南京大学执教了11年,并全程参与了南京大学会计学系的建立。来到光华之后,我和同事们就积极推进学科建设。
按照惯例,申报博士点需要至少设置三个方向,而那时候会计学系只有我和王立彦两位正教授。为此,我们就请求金融学系的刘力教授和姜万军副教授共同参与会计学博士点的申报工作。两位老师非常支持我们工作,在征得学院领导同意后,我们就加快准备,迅速提交了申请材料。2003年我们成功获批了会计学专业的博士点。
伴随着光华会计学科的发展壮大,从2002年起会计学系就有计划地扩大招聘,吸引获得海外高校博士学位的教师加入,也让学科研究更加国际化。在成功申请到博士点之后,我们又于2004年成为全国首批MPAcc培养院校。
开设博士点和MPAcc对于光华会计学科来说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标志着光华不仅培养会计学术人才,也培养会计应用人才。在2015年,教育部对MPAcc项目进行评估,全国院校中只有两家获得了最高评级A+,光华便是其中之一。
推进学科点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变革,源于这里是北大光华,光华怎么能接受有学科不是领先的呢?从学科建设角度讲,我们要有博士点,要培育高质量的博士;从教学科研角度看,我们的教师要在国内外顶刊发表科研成果,要产出学术界广泛认可、有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我们不仅要追求国内领先,也要走向国际领先。
学院发展40年来,特别是会计学系有了博士点之后,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博士,他们在全国学术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如今会计学界的中青年领军人才,他们能够获得学界的认可,也是在给北大光华会计学系增添光彩。

编写《会计学》教材
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教材十分关键。我来到光华以后给MBA开设了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课程,而每门课程选择教材时都会让我比较头疼。不少同行喜欢用北美教材,一方面是因为教材体系比较成熟,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辅资料比较齐全,不用老师自己编写案例、习题和参考答案等。
但我自己并不习惯使用北美教材,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北美教材是按照西方会计理论和准则体系来编写的,虽然中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与国际接轨,但很多方面还存在明显差别。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主要还是与国内企业打交道,因此如果完全按照北美教材来授课,就会与我国实务脱节。第二,教材里用的案例大部分是北美企业。特别知名的企业,教师和学生或许有些了解,但也有很多并不十分知名企业的案例资料,寻找这些企业的资料信息很困难,学生们也不熟悉。
对国内教材进行筛选梳理后,我也发现,国内会计学教材主要是针对本科层次的,个别专门为研究生教学编写的教材篇幅过大、太过抽象,对于会计准则的介绍过于琐细,这些教材都不适合MBA教学。

在国内外都找不到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我就决定花一些时间好好编写一本教材,这样至少我的MBA课程就可以用了。在和几位同事商议后,我们决定共同编写这部《会计学》教材。在体系设计、内容安排、编写方式等方面,我们都做了很多努力和创新。比如,教材没有选取一个国外案例,全部用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料编写;教材每章开头都设有一页章首语,用一个通俗易懂的小案例引发读者思考本章的核心问题等等。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本教材足够本土化、实用化,自2007年出版后迅速获得很多兄弟院校师生的认可。据不完全统计,《会计学》教材被全国百余所院校采用,也很幸运荣获了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
近年来光华越来越重视教材建设,这并不只是体现在各种奖励政策上,更重要的是鼓励教师们更加重视完整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培养过程,这些过程中,一本好的教材必不可少。对于教学来说,只做到讲好课还是不完整的,学生下课后还要看教材,有一本适合教学的好教材对于教学的过程至关重要。
追求学术贡献与实际作用并重
长期以来,我主要从事资本市场会计和财务研究,也就是关注上市公司的会计和财务问题。在这方面,光华给了我充足的研究资源,并为我带来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我的研究团队已经承担了两个会计学国家重点项目,我作为牵头人,学院多位老师都有参与。
第一个项目关于产权导向的会计问题,主要研究如何保护股东权利,特别是如何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我们研究产权保护的会计问题,包括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机制等对于重要股东利益的保护到底能不能起作用。我们团队做了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研究,在国内外顶刊发表了很多文章。
第二个项目关于会计信息与资源配置效率,主要研究的是如何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来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解释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会计信息能起什么作用、提高会计质量能不能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我们重点关注中国集团型企业中会计信息对集团内部资金配置效率的作用。因为中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都是集团型企业,集团型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很复杂,需要编合并报表,所以会计信息也复杂。我们专门研究集团型企业的会计信息和集团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更多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

在团队中,我们采取协作模式,将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由不同老师分工负责,以争取最高的效率。但研究的组织形式是很自由的,每个课题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找同事、同学以及校外同行合作,只要围绕总课题做研究就可以。
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或者检验一个制度因素或者非制度因素对上市公司的业绩、风险、投资者保护等带来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有学术研究上的贡献,而且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将研究成果开放给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希望能给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提供一些启发或者参考。
回顾过往这些年,光华的发展是令人欣慰的,学院各项改革和发展措施都在国内领先:不仅从海外大规模招聘了海归教师来充实教学研究队伍,也在中国本土商学院中最先进行比较彻底的教师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此外,我们的行政队伍也变得越来越有效率。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年来我们的兄弟院校也在快速发展,光华的领先优势也会遇到各种挑战,但我相信凭借一代代教师与学子的不懈追求,光华完全有能力完成自我超越:实现更有水准的研究,产生更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厉老师等老一辈院领导已经做出了表率,在精深学术造诣的同时给国家发展和重大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因此,我期待每一个光华人,都能将厉老师等老一辈的精神传承下去,在学术影响和社会责任两方面交出光华人给时代的答卷。

陆正飞,经济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财政部会计名家(首批)。兼任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及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及社会职务。在《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比较会计》等著作多部,多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主编教材《会计学(第四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来源| 光华40周年史册编写组
排版| 李珅
编辑| 王小雅
审阅| 塔娜
近期发布:
徐菁:归来十八载丨光华40周年
张闫龙:在希望的田野上丨光华40周年
王汉生:我与光华的三七二十一丨光华40周年
刘烁:从仰望到归属——我的光华故事丨光华40周年
股票配资网址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